智能交通开启市民便利生活

2015-12-8    北洋集团

项目二期已经启动,建成后将在全市范围形成“一体化、全方位”的智能交通管控体系

    北洋集团作为我区乃至全市最大的国有IT企业,致力于物联网感知、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立志通过转型升级发展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综合服务商。为了更好地完成智慧威海建设的任务,北洋集团采用外引内联的方式开展业务,对外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内部成立“北洋智慧城市事业群”,探索出一条有威海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之路,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便利。

    打开“威海公交”APP,市民可以随时查看任一线路公交车的到站时间和到站距离;“绿波带”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这些都是“智能交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2014年9月,威海智能交通项目一期正式完工并投入运行。该项目运行一年多来,带来的交通改善、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的效果如何,是广大市民十分关注的问题。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了负责智能交通项目实施的北洋集团子公司——智慧城市公司,一探究竟。

 

智能交通效果初显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各类交通需求的扩大等诸多因素,导致道路交通流量的增加,使得出行速度下降。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的开发建设迫在眉睫。
    我市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该项目一期自2013年9月正式开发建设,并陆续安装调试投入应用。一期项目包括智能交通管控平台及视频监控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缉查布控系统、电子执法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分析研判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备运维监管系统8个子系统。运行一年多来,结合科学化、精细化、服务化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全面提升了威海市交通管理服务水平,交通拥堵势头得以有效缓解,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的作用已经初见成效。
    在北洋集团智能交通项目办公室,记者看到了《威海市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实施前后交通总体运行效果评估》的报告,这是哈工大(威海)交通研究所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于2014年底做出的统计分析。该报告通过对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期间,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前后大规模的相关交通评估数据调查后,得出了如下结论:市中心区工作日早高峰路网的平均行程车速由27.20km/h 提高到31.98km/h,晚高峰路网的平均行程车速由28.17km/h 提高到32.11km/h;路网高峰小时总延误降幅为13.5%;交通运行指数由6.87降低到3.56,交通运行状态由“中度拥堵”变为“基本畅通”,交通拥堵得到缓解。平均拥堵时间减少8分钟,降幅为17.78%,效果较为明显。
    该报告还对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和能源环境效益进行了评价: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覆盖区域下道路通行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节约燃料和改善城市能源消耗结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尾气污染,降低噪声污染,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效果显著,在能源环境方面产生的总效益值为4.24亿元。
出行更顺畅
    市民出行都希望能够避开拥堵路段、优化出行线路。智能交通管理服务体系运行后,不少网友提出疑问:“绿波带是否能保证一路绿灯?”
    北洋集团智能交通项目经理张永兴告诉记者,绿波带技术是通过对每个路口信号灯的时间差进行设计,让车流根据设计的车速通过,保证所经过的信号灯都是绿灯。当遇到连续车流时,多个路口连续保持绿灯,可让车辆持续通畅前行;而当一条道路交通压力增大时,系统能在周边路口提前调节信号灯长短,从而引导车辆间隔通过,以确保道路畅通。“绿波带”利用交通信号灯的区域协调智慧系统,同步放行车辆,从而提高了通行效率。
    家住后峰西的张女士出门每天必经世昌大道,切实感受到了“绿波带”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我经常晚上7点半来钟往家走,一路绿灯,特别顺畅,到家的时间也比以前提前了很多。”
    张永兴介绍,除高峰时段,只要保持45公里—60公里/小时的速度,就能保证一路绿灯。目前,绿波带控制技术主要应用在海滨路、青岛路、世昌大道、文化路、宫松岭路等多条主干道上。
    驾驶在市区主干道路上,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路边矗立着许多颜色会变化的电子提示屏。屏幕上各条线路所显示的颜色,附近道路的拥堵状况一目了然,驾驶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出行路线。
    “这种电子提示屏叫做交通诱导屏,红色表示道路拥堵,黄色表示比较拥堵,绿色则表示畅通。道路拥堵情况实时发布,可以让驾驶员了解前方实时路况,可以提前规划路线,这样可以避免把时间浪费在道路拥堵上。”张永兴表示。据介绍,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通过实时采集47个路口、156个方向的交通流信息,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云端服务方式,每5分钟提供一次交通信息服务,指挥中心通过交通诱导屏对外发布实时路况信息,诱导车辆合理选择行驶路线,避免无效交通,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依托智慧交通云平台推出的公交查询系统,市民可随时随地查询行车路线、车辆到站时间等动态信息,使市民出行更从容。“现在等车不用傻等了,掏出手机,打开威海公交APP,就能知道我要坐的公交车现在走到哪一站。真是太赞了!”正在市公安局公交站等车的秦女士说完,随即掏出手机演示起来,操作十分简单。
    此外,智慧公交系统还推出了电子站牌,设置在各公交站点,实时显示该站点通过的各公交车运行位置。
出行更安全
    很多市民对不系安全带、开车讲电话等行为心存侥幸,认为只要路上没有交警,就不会被处罚。“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运行后,只要有违法行为,就会被清晰地拍摄记录下来。”张永兴告诉记者,通过设置电子警察、视频监控、卡口等一系列设施,能够全天候自动抓拍不按导向车道行驶、违法变更车道、违法停车、闯红灯等各种交通违法行为。特别是通过层层设置的卡口,能够对大货车、黄标车、渣土车闯禁行等可自动识别监管,有效强化了对违法驾驶人的震慑力度,我市的交通文明指数正逐步提升。
    “我们正在加紧建设的智能交通项目二期将要对单行路段安装视频监控、电子警察等设备,对违法停车、逆行等违法行为进行抓拍。此外,在一些道路较窄、通行量较大的路段,也将安装相关设施,以确保急救车、抢险车等特种车辆能够顺利通行。”张永兴介绍道。
    “区间测速到底是怎样测速的?”“风笛”等不少网友发出疑问。张永兴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设置在机场路等重点管理路段的区间测速系统,通过单点测速和区间测速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计算出每一辆通过的机动车行驶速度。有些被判定为超速的车辆虽然在通过测速点时并没有超速,但系统通过对区间测速的检查计算结果是超速的,则确定该车辆超速行驶。据介绍,目前,我市辖区内的道路已新建多处区间测速系统及14套采用雷达测速技术的移动测速系统,以确保车辆的运行安全。区间测速对保证区间道路交通安全作用巨大,据统计,以机场路为例,自开通区间测速以来,该路段从未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伤亡事故。
  智能交通将带来更多便利
    11月19日晚高峰时间,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影视城路口原有的圆形信号灯已经更换为倒计时信号灯,原来直行始终通行的信号灯也被更改。这是智能交通二期项目的内容。
    智能交通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智能交通二期项目已经开始了设施安装和平台建设。二期将在一期项目的基础上,将建设范围扩展至高区、经区、临港新区、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国省道,利用已有交通安全设施,将智能交通良好建设效果普及至全市,在全市范围形成“一体化、全方位”的智能交通管控体系。
    11月20日16时许,记者在北洋集团云计算中心院内看到,最后一批公交电子站牌正在分装。当晚,项目二期的所有公交电子站牌全部安装调试完毕。
    为了让百姓早日享受到智能交通成果,北洋集团的工作人员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时间,加紧进行设施的安装调试。为不影响市民通行,施工人员大多选在深夜开工。“安装设备最早是从夜里11点开始,为了赶工期,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李东宾的嗓子都喊哑了;有一次,一大批工作人员两天三夜没有合眼,工程完工后,大伙累得在路边垫张纸就睡着了。”对于在路上施工的同事们,张永兴充满敬意。
    张永兴介绍,接下来,智能交通系统将利用“互联网+”实现更多服务,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系统。为了解决停车难的问题,项目二期将建成停车诱导系统,车主可实时了解附近停车场的车位数、停放状态等。此外,市民还可以通过微信了解前方道路畅通情况……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交通举措,给市民带来更加方便舒适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