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装上“最强大脑”

2016-12-29    北洋集团

        自2013年6月开始,威海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与北洋集团、青岛海信合作,倾力打造智能交通项目。北洋集团作为项目承建单位,严格按照交警支队“面向实用、突出重点、科学先进、兼容开放”“的建设要求,精诚合作、强力推进,于今年提前完成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二期)建设任务。系统自投入使用以来在强化陆海一体“平安威海”建设和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细化管理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7月,该项目荣获全省智能交通安全系统项目建设综合评价第一名,获得省级奖金1278万元;同年12月,被评为山东省公安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威海智慧城市建设首批示范项目。2016年3月,项目再次被评为全省优秀等次,再获省级奖金1436万元,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评委们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系统设计理念先进,界面新颖,操作简捷、技术领先、集成度高、实战实用、创新性强,整体功能在全国处于前列。
        11月30日,威海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项目二期工程通过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营。自此,已累计投资1.6亿元的智能交通项目实现升级扩容,建成基于高清视频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基于大数据的科学交通管理体系和基于“互联网+”的城市级公安交通大数据综合采集应用中心,以更加智慧的大脑维护着城市交通安全。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中,智能交通已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突破口。“充分考虑未来我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和城市交通发展需求,我们提出了将道路建设资金向道路管理转移的思路,通过建设符合威海实际的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进一步提升我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智能化、科学化水平,同时全面提升面向社会、面向城市、面向市民的交通信息资源交互应用和创新服务水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交警支队支队长王道珊说。
        通过智能交通项目建设,城市主干道、国省道及重点县乡道、重点车辆、重点驾驶人信息都接入系统,采集、调度、管理等都由“城市交通大脑”指挥完成,城市出行效率和道路安全性将大大提高。
        信号灯变“聪明灯”
        早晚高峰路网双提速
        11月28日,市民丛静驾车从市区三角花园一带出发,沿着海滨路往南,朝着威海国际展览中心方向驶去。“我基本保持着时速60公里的速度,一路绿灯,特别畅通,十几分钟就到达目的地了。”丛静说。
        不仅是丛静,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都有这样的感触:在非高峰时段开车上路,常常第一个路口是绿灯,之后一路绿灯畅行。而实现这一点的就是当前我市智能交通项目所具有的“绿波带”功能。“绿波带是指信号灯智能化远程控制,通过准确计算车辆通过某一路段的时间,对各个路口红绿灯信号时间进行准确调制,使车辆在一路绿灯的情况下连续顺利通过路口。”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相关工作人员说。
        不仅如此,信号灯还能实现自适应控制,变身真正的“聪明灯”。“系统通过设备随时检测路口交通流量和占有率数据变化,自动调整信号灯周期长度和绿灯时间,支路红绿灯根据车辆到达情况放行,将多余的放行时间分配到主路,最大程度保证主路绿波效果,从而减少停车延误,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工作人员说。目前,我市已在5个主要路口安装了单点自适应“聪明灯”。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是智能交通项目建设的最大初衷。据了解,按照“缓进快出内疏”的总体控制方案,智能交通系统对市区73个路口的信号实现集中控制,对市区21条道路、36个路口实现高峰缓进快出。此外,为方便市民在驾车过程中实时了解路况,交警指挥中心对交通通行情况进行指数化管理,根据路面交通拥堵程度划分为“红、黄、绿”三种级别,并通过交通诱导屏和网络实时发布路况信息。市民驾车看到显示红色或黄色的路段,可提前绕道,避免拥堵。
        据统计,在智能交通系统覆盖区内,工作日早晚高峰路网平均车速同比提高18.85%和15.47%,路网平均拥堵时间下降19.68%。整体交通运行状态由“中度拥堵”变为“基本畅通”,每年节约居民出行时间效益29.054亿元。
        广布智能“天眼”
        让执法更精准
        在道路交通组织得到最大优化的同时,智能交通让管理也更为严格。
        “自从有了高清监控,路上闯红灯、乱并道等交通违法行为减少了,各种碰擦事故少了,行车更加顺畅、更加安全,我的运营效益也跟着好了。”从早到晚在路上行驶的出租车司机张师傅说出了心里话。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仿佛“千里眼”一样,眨巴着一个个明亮的大眼睛,在各个十字路口监控如梭的车流,准确清晰地记录每辆机动车的信息图片,不仅可以识别号牌,还能识别车辆更多其他特征,是全天候的值班“警察”,对交通违法者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11月18日凌晨1点40分,市公安局交警四大队接到报警,一辆三轮车在302省道羊亭镇王家河村路段被撞翻,肇事车主逃逸。接到报警后,值班民警立刻与交警指挥中心协调,通过智能交通管控平台调看案发前后共三个小时内的道路高清监控录像,逐车排查,最终锁定嫌疑车辆,并根据车辆行驶轨迹,于当日中午12时,成功将肇事司机人车并获。
        系统通过461个达到新国标要求的电子警察和12处智能违停抓拍系统,全天候自动抓拍闯红灯、闯禁行、违法变道、违法停车、闯单行等12种交通违法行为;通过高清数字“天眼”,套牌、假牌、报废、肇事逃逸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如今,不论在车水马龙的市区主次干道上,人来人往的广场、公园、步行街,还是在国省道主要路口、路段,基本实现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全覆盖。
        不仅如此,依托智能交通缉查布控系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开创了系统自动识别报警、现场准确拦截、民警当场处罚的执法新模式,缉查布控应用水平全省名列前茅。
        哪里发生堵情,指挥中心第一时间接到“地图”报警;哪名民警距案发现场最近,指挥中心第一时间直接调配警力,不需再层层下达指令……二期智能交通系统升级后,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武器”被运用在交通管理和警力配置上,指挥中心指挥调度效率大大提高。
        在交警指挥中心大屏上的PGIS地图上,实时显示着警力部署位置,“一旦有市民报警求救,我们会通过PGIS地图第一时间找到距离事发地点最近的民警,通过移动警务系统实现就近派警,及时处置,精准实现扁平化指挥、网格化管理。”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工作人员说。
        作为时光“回放机”,智能交通系统为群众找回丢失物品、为警察侦破案件提供全方位帮助。今年以来,系统已为380多起交通事故处理、490多起刑事治安案件侦破提供了350G的数据证据资料,实现了“精准预警、精确指挥、精确防范”的目标。
        查询路线 快处事故
        打开微信就能搞定
        按照边建设、边应用、边完善的思路,我市智能交通二期项目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应用,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智能交通系统覆盖区域,更扩大了便民服务的应用领域。智能交通系统犹如一张透明的网,人们感觉不到数据相互交会、碰撞,却时时刻刻享受着智能交通带来的方便。
        11月29日上午10时许,在高区一家公司上班的市民李女士准备驾车到经区办事,在出发前,李女士点开“威海交警”微信公众号,在“路况快照”功能里查看市区几条主干道的车流情况,通过微信实时照片显示,世昌大道—海滨路路段车流较少,李女士毫不犹豫地选择该条路线开车到经区。
        路况快照是交警部门依托智能交通系统推出的一项全新便民服务举措。系统通过网站和微信向用户推送世昌大道、文化路、青岛路、海滨路四条主干道以及威青高速、烟海高速两条高速公路的实时路况快照,每5分钟更新一次,方便市民实时查看,选择合理行车路线。
        现如今,路况查询、交通违法查询、气象信息查询等功能都可以通过微信“一掌”搞定。
        此外,系统还通过“威海交警”微信公众号、市民网APP向用户推送微信快处轻微交通事故便民服务功能。发生轻微交通事故后,当事人自行在微信上传事故照片和个人信息,即可快速撤离现场,既避免了交通拥堵,又能节约时间。系统试运行三个月,已经成功处理了700余起轻微交通事故,有效缓解了因轻微事故导致的交通拥堵。
        随着威海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停车难、难停车成为广大驾驶人的烦恼。小区、单位、商场、公共场所的停车位不足,车辆临时占道停放,有时车主一时找不到,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为解决这一问题,“威海交警”微信公众号新增“微信挪车”服务,利用第三方平台生成一个挪车代码,将打印形成的挪车卡贴在车前挡风玻璃上,被挡车主通过微信扫描挪车代码,即可实现与车主免费通话,既避免了个人信息泄露,又能方便快速挪车,使挪车变得简单易行。